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前沿观点

经历这四个阶段之后,营地教育才能迎来春天

2019.07.06

营地教育,营地教育,素质教育,规模化扩张 图片来自“123rf.com.cn”

【编者按】近年来,营地教育逐步收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有数据显示,营地教育在中的市场可达千亿级别。未来三到五年,营地教育的渗透率也将大幅上升。

本文对营地教育适合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指出了营地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表示,更多的机构应该去拥抱产业资本,寻求产业赋能,借助巨人的力量才能走的更快更稳。

本文发于“营地教育”微信公号,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市场如此低迷,教育赛道却逆势走红,年底前各种论坛、展会、融资信息不断。再次印证了那句:“经济好的时候,教育好,经济不好的时候,教育更好。”无论成人还是有孩子的家庭,都用教育支出抵抗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

在教育赛道里,营地教育在去年的短暂爆发后,今年陷入了停滞。几家早期拿到投资的头部机构在资本市场里相继遇冷,唯一的黑马,业绩与估值之间却也有着巨大的差距。似乎不少机构都陷入了增长乏力和发展迷茫的状态,以至于今年营地大会上,各位大佬只能无奈地喊出“回归教育初心”。

媒体继续热炒“千亿蛋糕”的背后,投资人却异常冷静。这半年里,笔者与投资人聊天时,一些投资人明确表示,现阶段对营地教育的态度比较保守,以至于,只能谈情怀的创业公司在拿到初期资金后,就遭遇发展乏力。

今天,我们放下情怀,来聊一聊营地教育的商业模式在现阶段出了什么问题?

一、第一批从业者选择传统教育的运营模式,营地教育是否适合线下教育的商业模式?

“营地教育”这四个字基本上算是中国原创,作为从业者,非常感谢这个词语的发明。加了“教育”二字,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在家长、学校、社会上形成了初识认知,至少推动这个市场向前发展了5年。

但目前营地机构的商业模式却跟线下教育完全不同:

营地机构商业模式

1.收费模式上,营地教育是按次收费,而传统线下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都是按年或学期收费,所以营地教育需要用更多的入门级产品在周末时段去抢占用户粘性。

2.场景复制上,传统的线下教育场景较单一,简单的教室就足以支撑起一年的学习场景。营地教育场景比较复杂,教材教具和设施设备众多,活动空间更大,体验内容丰富,产品种类繁杂,标准化难度高,所以,营地的投资成本也更高。

3.产品构成上,营地教育除了导师和教材外,还需要吃、住、行、玩等,产品构成决定了产业链偏长,如果没有标准的供应商体系,很难支撑起丰富的产品种类。所以营地教育爆款产品易产生,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客户复购率必然下降。

4.人才供给上,传统教育有专业的教师培训体系,专业的教研机构,而营地教育现阶段还没有一本能够出版的课程,更不要提持续的人才供给了,在以导师为主的营地教育产品中,必须有相关机构结构性地解决人才供给问题,人才培养的成本不能由营地教育机构承担。

5.教育结果呈现上,传统教育有考试,其评价体系及教育结果可见相对容易,素质教育培训市场也有各种评级和段位,而以体验为主的营地教育在教育结果呈现上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

所以说,营地教育与传统的线下教育在经营结构上完全不同,不能以传统教育的商业模式来运营,否则就会陷入挣扎的误区。

二、现阶段的营地教育其实是旅游的模式,尤其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发布之后,大量的旅行社涌入,中小机构不断入行,旅游模式的低门槛效应显现。

1.由于轻资产的低门槛效应,基本上进入这个行业的90%的机构都选择了轻资产运营模式,上游整合流量,下游整合吃、住、行、游、教、娱等供应商。

2.轻资产模式不拥有资源,营地教育机构的产品就很难差异化,容易陷入创新者窘境。不是大家不愿意开发课程,而是开发完很容易就被抄袭和模仿。所以机构只能把重心转到拼渠道,拼销售,甚至拼价格上。

3.这个行业多数的机构都是闷声发财,因为旅行社的模式决定了产品成本高,毛利空间少,看似营收和客单价都很高,但扣除了下游供应商的吃、住、行、场地,还有上游的渠道费用,导致这个阶段营地机构的利润空间非常少。但2C的家长消费不需要开具发票,在避税方面给了机构足够的空间,相应地,大家也都采取闷声发财的做法。而融资后的创业机构财务必须正规化,这在竞争上就相对劣势,也是大多数创投机构不赚钱的原因之一。

4.营地教育机构淡旺季明显,旺季时下游供应商也处于旺季,相应成本也会提升,很容易出现淡季不赚钱,旺季也不赚钱的情况。

三、没有营地就做不好营地教育

营地运营的门槛比营会活动运营的门槛高了太多。土地资源在我国价格高,获取难度大,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创业者一般都会绕过重资产项目以期快速发展,但,事实上没有营地可能发展得会更慢。

1.没有自有营地,很难解决课程标准化的问题。临时租用的场地设施设备都不专业,必须依靠现有的状态去设置课程。

2.没有自有营地,运营流程sop和制度的标准化都很难完成。

3.没有自有营地,营会活动所产生的营地文化很难落地,品牌价值不好实现。

4.没有自有营地,很难完成标准化的快速复制。中国几乎所有的连锁企业都是在一定场景下完成的复制和扩张。

5.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自有营地,规模效应无法实现,边际成本无从降低。营会机构下游的采购模式,导致有多大规模就需付出多少成本,50个孩子的成本与500个孩子相差不多。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最后有可能做成规模越大,利润率越低。

所以说,在营地运营机构和营会活动运营机构上,会出现两种增长曲线:

四、营地机构发展的四个阶段 

根据对旅游、教育、户外等行业的分析判断,我把营地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分为了四个阶段:

营地教育行业第一阶段

大多数机构都会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变成小而美的公司。

营地教育行业第二阶段

目前,行业的头部公司大多都已进入第二阶段并向第三个阶段发展。

营地教育行业第三阶段

现阶段,几乎还没有一家机构达到这个水平,还没有机构具备放量的能力。已经开始有一些机构寻求跨区域的扩张,但还在尝试阶段。

营地教育行业第四阶段

这应该是营地教育最终的公司形态,如果没有营地运营作为支撑,标准化复制和边际成本优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有能力有资源的机构要尽早涉入营地的运营。

所有商业成功的模式只有两种:差异化和规模化。营地教育作为教育服务业的特点,差异化只能成为规模化扩张的亮点和壁垒,单纯的差异化最终只能做到小而美,资本如若退出,路径就会被锁死。

但规模化扩张的本质是边际成本递减,如果商业模式上做不到这一点,有可能做得越大,死的越快。行业已经有一些营会活动机构在尝试规模扩张的实验不成功后,缩减规模退了回来。

营地教育目前还在艰苦奋斗的早期阶段,产业链和基础建设都未完成,专业人才的职业化供给还没实现,市场尚在教育与规范阶段,很难去整合资源,所以资本谨慎也在情理之中。

从营会活动运营到营地运营又完全是另外一套逻辑和操作思路。这都有待更多的机构去摸索和完善。营地教育必然是个传统商业,发展的速度肯定快不起来,创投的互联网打法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发展。

所以,资本经过一轮试点之后也越来越谨慎,对于VC而言,3-5年退出风险太大,于是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等待新的商业模式变化或者市场的成熟。

因此更多的机构应该去拥抱产业资本,寻求产业赋能,借助巨人的力量才能走的更快更稳。

资本的冬天伴随着行业的春天,这应该还是个艰苦奋斗的阶段,少讲故事,多做实事,在艰苦奋斗中寻求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模式,调整心态,稳步发展,自我造血,努力的活下去才能迎来这个行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