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学迎来游学热潮,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到境内外研学旅行。记者探访了解到,北京市一些中学已将学生研学旅行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北京市教委3月19日发布的2019年中招政策,综合素质评价将首次纳入中考成绩。(4月15日《新京报》)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要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北京一些学校将研学表现已经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素,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这意味着,研学与中考挂钩,成为学生和家长不敢轻松“面对”的课题。
研学对于学生来说,益处颇多,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能够了解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但我们要清楚,研学不是免费的,如果出境研学,收费则比较昂贵。比如,国内5日研学旅行价格一般在3000至5000元,境外两周研学旅行费用约为3万至5万元。这不是每一个学生家庭都能够承受的。虽然现在学校规定研学是自愿,但一旦与中考挂钩,恐怕是很难“自愿”的。一边是关系到孩子的升学,一边是经济的窘迫,该何去何从呢?
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看,研学是必要的,研学应该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表现也应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这么做,一方面会让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在对研学的评价以及实施方案还未能够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将研学和中考挂钩,可能产生一些不公平的结果。
研学需要具体的方案,也需要科学的方案。既需要多方参与,吸纳意见,也需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化。但现在各地具体操作的研学方案,很容易功利化,在利益面前,同样容易商业化。事实上,一些学校的研学活动已经有商业化倾向。学校考虑到安全问题,多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自然以赚钱为目的,一些收费项目需要商榷。比如研学手册50元,活动主题横幅80元,服务费250元一人……这些充满商业化的收费项目合理吗?
“研学”将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摒弃功利化,更要警惕出现不公平。其一,“研学”因为涉及经济能力,不能强制学生参加,自愿应成为“研学”的底线和原则;其二,学生如果不参加“研学”,可由其它活动代替;其三,“研学”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化,应该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收获。
“研学”应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选项,却不能成为“必选项”,且要远离商业化,远离攀比,远离功利化,如此,“研学”才不会走偏,并导致新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