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自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短短3年时间,研学旅行已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46所学校、3.3万名家长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达到50%。2017年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天津、辽宁等省份学校参与率均超过了50%;2018年重庆、内蒙古、北京、浙江、黑龙江、新疆、福建等省份学校参与率也都超过了50%。研学旅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目前在宏观层面,教育部初步完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基地(营地)布局。从2017年到2018年,教育部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国家有关基地主管部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议和营地实地核查及综合评定,分两批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并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平台。
在中观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许多地方正在规模化有序推进,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陕西西安模式、湖北宜昌模式、河南郑州模式等。以湖北省为例,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命名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为主体,以市州县区多渠道自建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一翼,以教育系统外举办的各种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为另一翼的“一主两翼”格局。在宜昌,形成了政府(市教育局)统筹+学校+基地(营地)+家长委员会+旅行社的“1+4”运行管理模式。
在微观层面,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建设初步成型。教育部在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的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基于此,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全国各地已经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6月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问卷调研显示,仅40家国家级营地就已经开发了1123门课程、541条线路。
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一种新形态,目前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市场力量的裹挟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现了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此外,也存在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课程开发不充分、师资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不规范、经费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研学旅行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约三分之一的学校表现出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信心不足。突出表现为:
一是课程定位、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活动同一性、表象化很强,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课程开发的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把研究性学习与深度体验有机融合,没有培养学生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质量不高。
三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
(二)教师培养培训滞后
调研发现,中小学往往不具备培训能力,很难对教师开展有效的研学旅行事前、事中、事后培训。目前,由于研学旅行的师资专业标准缺失,中小学教师、基地(营地)教师、校外社会机构人员、旅行社导游等,在组织和指导研学旅行时应该具有哪些必备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知识能力才能胜任岗位要求,还没有明确标准规范。但是社会和市场需求极其强烈,因此许多社会组织机构瞄准了研学教师培训这一行业,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培训班,收取高额费用,未经教育部门认证的“研学导师”“研学辅导员”“研学指导师”等各种证书满天飞,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局面。教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形成具有专业素养的研学教师团队,才能确保研学旅行育人效果。如何提升研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哪些正规途径对研学教师开展专业化培养培训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管理服务等标准缺失
(四)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在安全保障方面:大量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如何加强安全管控,建立一套全链条的意外防范体系,将安全保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是当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二是在经费保障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是公益性活动,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基地(营地)运营和服务又需要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如何处理好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和基地(营地)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是需要破解的另一个发展困境。
当务之急是以专业化引领健康发展
面向未来,科学推进中国的研学旅行事业,既要解决普及化、常态化实施“数量发展”的问题,又要关注“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当务之急要以专业化引领促进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专业化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保障研学旅行质量的核心环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各学龄段特点,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立足域情、校情、生情,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制订课程整合计划。要以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建设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主题、研学线路、课程目标、实施环节、方法步骤和成果呈现、课程评价等,深入分析研判研学旅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推进课程化建设,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和各种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要加快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基地(营地)教师、社会机构人员和旅游专业生源等,尽快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实践育人过程中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等,使教师真正能够成为整个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引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各中小学校要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每位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其中参加外县(区、市)实践教育活动至少1次”。
另外,2019年 10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已经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列入高校专业设置,建立“研学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高校开设相关研学管理与服务的课程,对相关社会人员、导游、基地(营地)教师进行专业师资培训,不断提高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确保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从2020年开始,研学旅行教师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将从高校开始,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即将进入正轨。
目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依托的组织机构比较多元,其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为确保研学旅行科学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立足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管理规范(包括准入标准、师资标准、收费标准、质量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等),用专业标准科学引领研学旅行发展。在考核评价上,可将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情况、满意度、社会评价、资金使用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与下一年度资金支持力度进行挂钩。
二是加强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例如,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责对承接研学旅行业务的旅行社经营资质、经营范围和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审核,并对其依法规范经营情况实施质量监督。
(四)保障机制的专业化
研学旅行要以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牵涉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困难和阻力。调查表明,安全是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困扰当前某些中小学不敢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因此,为确保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企业、机构、家庭各负其责的安全保障机制是前提。
其一,精心制订周密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和安全保障方案,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外研学旅行的安全主题教育,并要求家长协助填写安全须知告知书并署名。协同旅游、交通、公安、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研学旅行活动的出行标准,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和安全举措,做到逐层落实,责任到人。
其二,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包括旅行意外保险、研学专项保险在内的安全和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与商业保险的投保力度,将校外学生组织集体活动的风险进行合理分散或转移,建议采取强制性的意外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和提供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保险品种,并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受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必须投保研学旅行安全相关责任保险,并为参加人员投保意外险。
其三,出台研学旅行学生意外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规章,明确交通、旅游、公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各方安全责任,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保险行业提供并优化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切实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安全的高压线下解放出来。
其一,进一步争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采取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支持社会资源机构开展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加强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减免相关景点和场馆费用、严格执行学生交通优惠政策等降低研学旅行成本。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到公益性基地开展研学旅行等,以便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学生能有机会走出校园,到更宽广的世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