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前沿观点

专家:多给孩子制造参与实践的机会 补上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2020.04.10

  未来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李盈盈)“同学们,本周的家务劳动是展示你的污渍清理小窍门。本周家务劳动作业(照片或视频)的上交时间截止到周六晚上七点之前哦。”

  一个月前,看到群里发的这样的家务劳动通知,文文就烦躁不安。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作业,也利用完成作业的机会,不仅养成了主动拖地、叠被子的习惯,还“get”到了摊煎饼、西红柿炒鸡蛋、清理灶具等技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文文很有成就感,他的妈妈更开心。

  其实,文文的妈妈明白,她在儿子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会做很多家务劳动。可是,孩子的同龄小伙伴完全不是这样。一方面,他们根本没有动手做家务的机会。家长不放心,总认为孩子小,刀子、电器、天然气、热水器等不安全,担心伤着孩子。另一方面,如今的孩子基本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伸手要,而不是动手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学做家务劳动。受访者供图

  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各学段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而且,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此时发布《意见》意义何在?如何看待劳动的育人价值?怎么科学评价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基本要求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且规定了具体学时。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这是国务院发布的文件,规格之高,说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越来越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文件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近年来,劳动教育被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据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介绍,国家曾对全国12000多名大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平均11次才能成功完成穿针引线,最多者需要24次。初中生钉钉子时,只有16.5%的同学做到方向、力度、节奏合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表示,正因为我们当前教育中的缺失和偏差,并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国家才如此重视劳动教育。

  郭元婕告诉未来网记者,她在类似调查中发现,学生做手工要用裁纸刀,结果老师不敢让学生用,怕孩子手指受伤。她说,事实上,父母不在家时,10多岁的孩子应至少能给自己做顿简单的饭。很多家长却认为厨房里有火、有刀,危险,不让孩子进厨房。也有一些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安全使用火、电、刀等常识,以致于当今社会出现“巨婴”,甚至一些健全的成年人生活难以自理,变成“啃老族”。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副校长董彦旭告诉记者,劳动教育不仅可以纠正知识脱离实际的“空转”现象;还可以矫正教育教学一切围绕考试的“自转”倾向;摆正全方位育人的“公转”指向;端正手脑并用的“翻转”取向,其育人价值不言而喻。

  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话说,“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

  业内专家一致表示,加强劳动教育,多给孩子制造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非常必要。

  改变“学习好代表一切”旧观念 学校应落实“最后一公里”

  曾经,在很多家长、邻居、亲朋好友乃至老师眼中,洗碗拖地、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都是父母的事,孩子一概不用管,只要他们学习好就行,所谓“成绩好遮百丑”。

  慢慢地,社会上出现了渴望不劳而获,甚至厌恶劳动、轻视劳动或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徐飞表示,真正落实劳动教育,需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其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我国秉承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但若要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固有思想,郭元婕认为,要改变成绩代表一切的评价方式,在学校落实好“最后一公里”。

  如何把智育与劳动教育相区别呢?董彦旭说,通常情况下,智育以分数判断,劳动教育以素养贯穿;智育通过纸笔测试考查,劳动教育通过动手实践和产品制作等来检验。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个别城市已将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上日程。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出台了《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创新劳动教育体系。

  2019年12月,在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透露,北京市注重课程化实施,让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落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

  在2020年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新规中,要求中小学生定期参与校园厕所卫生保洁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道德品质。

  作为学校管理者,徐飞提倡“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要出彩”。建议学校根据学情和专业,鼓励学生创新,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大家争着做。

  劳动素养重在过程评价

  帮助大中小学生学会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除了改变“学习好代表一切”的旧观念 ,自然也离不开健全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意见》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评优评先及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有教育工作者表示,或许,未来大学录取新生时,有学生会因为劳动素养评价不合格而被拒绝。

  对于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徐飞提了五条建议。即定量与定性结合,让学生不仅完成规定劳动量,且达到一定效果;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在学生自己上报的基础上,学校开展监督;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还可以参与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志愿公益活动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兼顾一般劳动与复杂劳动;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五育并举”,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然而,劳动教育没有现成教材,更多是与智育、德育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在郭元婕看来,劳动素养评价要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侧重过程评价,并发挥学校的监督功能,客观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

  徐飞希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通过劳动增强体格,而且不断创新,提升科技劳动转化率,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不久的将来,让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