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学习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游学精神,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无不体现着哲学思想,渗透着中国智慧。新时代研学旅行的倡导,再次彰显“研”“行”一致的现实意义、知行合一的教育价值。
从本期开始,周刊将聚焦中小学研学旅行,从研学观察到研学课程,从研学案例到研学探索,在不同层面陆续推出研学旅行的课程与成果。
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发展。当前,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优化措施,坚持标准,突出重点,有效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落实一个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学旅行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载体。组织研学旅行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研学旅行始终,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整合,通过研学旅行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从小培养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
做到两个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有机结合。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体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跨界结合,是将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与校外教育、多学科教学优势充分融合的综合实践教育。因此,研学旅行不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借助课程使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研学旅行与学校教育衔接互补的实践育人作用,使旅行体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提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本位。同时,研学要为旅行体验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让旅行体验生成更多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促进、有意义的教育。
突出三项原则:教育性、集体性、实践性。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有益创新,必须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教育主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研学旅行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组织进行的集体活动,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在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协作能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学中旅、在旅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能力,拓展视野,提升素养。
坚持四个标准:课程化、层次化、多样化、规范化。坚持课程化:研学旅行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一方面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全面、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实施中坚持以课程为中心,系统规划,突出某一学科特点,确定明确的主题,坚持评价跟进,从而真正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坚持层次化: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要依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可以在学期中间安排,也可以在寒暑假安排;研学旅行的时间、空间跨度,特别是境外研学旅行应遵照国家有关要求;要克服不分学段,追求高大上造声势,追求长距离、长时间研学旅行的倾向。坚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经验、综合、外围、隐性、选修等类型的课程,不断拓展学科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要盘活旅游资源,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和需求的项目;要根据课程主题,优化组合参与主体,优选研学线路;要克服课程单一、更新缓慢、缺乏实践环节、缺乏评价、线路单调等倾向。坚持规范化:要建立研学旅行的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研学旅行审批、报备、培训、考核、评价工作规程和标准;组建数量足够的专职研学辅导员和安全、应急救护人员队伍;建立研学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体现公益性,坚决禁止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要克服基地创建很努力、命名挂牌很重视、实际运营不守规矩的任性倾向,更要防范多部门合力监管不紧密,出现管理漏洞,导致组织实施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协调联动、线路设计、安全保障。基地是研学旅行的校外课堂和重要资源,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研学质量的高低。基地建设不仅要注重食、宿、旅等保障性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多样化、特色化课程建设;要克服基地创建只为挂牌的急功近利思想,避免忽视学生体验感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疏于管理,导致服务水平下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持续做好基地建设迭代升级,增加趣味性、提高针对性、增强体验性、注重教育性。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是基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研学旅行的难点和弱点所在。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挖掘、增加旅游资源丰富的教育元素,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事关教育、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协调及时、联动有效才能确保研学旅行顺利实施。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作用,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检查工作推进情况,加强督查督办,切实将好事办好。科学合理的线路设计能使研学旅行效益最大化。要以基地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线路设计要根据学情、校情做到动、静结合,室内、室外结合,备选、自选结合,小组、集体结合,以提高研学旅行的实效性。安全是研学旅行的保障。要建立统筹完善、协调有力的安全管控机制,做到责任层层落实、级级到人;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做好全程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交通、食宿、旅行等各方面要紧密配合,为研学旅行保驾护航。
《中国教师报》2019年12月11日第6版
版名:课改研究
作者:闫生厚